中風(stroke)是本港第四大常見的死因,根據《2016至2017年間的住戶統計調查》,香港有多達50,000人曾中風,當中超過7成患者為65歲或以上。雖則中風一向被視為老人病,但隨著現代人生活習慣的轉變,近年也開始展現年輕化趨勢,情況令人擔憂。 是由於腦部血管阻塞或爆裂,令腦組織不能得到充份的養料和氧氣,受影響的神經細胞因而壞死,產生各種神經症狀。中風種類可再按病理細分兩大類,如下: 導致中風的危險因素有很多,吸煙;年齡, 年紀越大,中風機會越大;高血壓;血內膽固醇過高;過重;缺乏運動;先天性腦血管腫瘤或血管壁過薄;其他疾病如糖尿病、風濕性心臟病等會令中風危險倍增。預防勝於治療,希望大家可以有一個健康的生活模式,有效地預防中風。 中風之後,神經組織需要長時間復原,所以病人應該拿出堅強的意志,接受長期康復治療,而病者的家人亦應加以鼓勵和協調。中風的康復過程按著不同的中風程度而有別。一般而言,在物理治療、職業治療、言語治療的幫助下,很多病人都能夠自我照顧,病情較輕者甚至恢復工作能力。但中風之後,即使復原理想,也需要長期接受觀察,預防中風再度發生。 (1) 靜脈溶栓藥物注射(溶血針intravenous thrombolytic therapy for stroke)。 (2) 導管取栓術(通血管手術):可針對較大的血管閉塞 注意: (1) 揪出出血源頭:醫生必須先評估病情,例如觀察顱壓變化,並利用電腦掃描找出出血的位置及情況,同時亦要穩定病人的各項生理指數,再考慮適合的治療方案。 (2) 針對出血問題治療:如出血與血壓過高有關,要先穩定血壓,避免腦內進一步出血。另外,如腦壓過高,便需要使用降低腦壓藥物,或以手術引流腦水或移除血塊,從而控制顱內壓力。如出血由血管畸形或血管瘤所致,便要透過開腦或導管手術處理。特別是由血管瘤引致的蛛網膜底出血,由於再出血風險很高,需要盡早治療。 中風風險評估方法目前有眼底血管中風風險評估(Risk assessment of fundus vascular stroke)。小中風(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, TIA)的徵狀與中風一樣, 但只持續數分鐘便消失, 而無遺留永久殘障, 病人可有一次或數次的小中風, 這可能意味真正中風的來臨. 無論如何, 當出現警號,應立即求醫。 參考連結:https://www.stroke.org.hk/home/ (中風知識必備攻略) 以上資料由Poss技術團體儘責提供, 並僅供參考, 也不代表Poss立場, Poss對任何人仕因使用, 誤導,或依賴任何資訊或內容, 而至造成任何損失, 一概不承擔任何責任。(完)
中風預防及中風後的治療
一、中風的病理與導致中風的危險因素
二、中風的治療
1、缺血性中風(Ischemic stroke)治療
(1) 患者必需於病發後4.5小時以內使用。現時,醫管局各區的急症醫院,以及部分私家醫院的急症室,都有24小時溶血針治療;
(2) 並非每位患者適合。如病人身體狀況會加快腦部或其他器官出血、有腦出血病史或中風症狀已超出黃金時間,腦中風(cerebral stroke)嚴重者皆不適宜使用溶血針。2、出血性中風(Hemorrhagic stroke)治療
Disclaimer聲明: